凡人微光 愛滿邕城丨黃紹楊:每天12公里的風雨堅守 用孝心詮釋人間真情
黃紹楊,男,壯族,1962年9月出生,群眾,廣西南寧市良慶區(qū)大鎮(zhèn)鎮(zhèn)那梨村村民。這位1962年出生的壯族漢子,用6年時光、超2萬公里的摩托車里程,悉心照顧年事已高的癱瘓岳父,書寫了一段“孝老愛親”的動人篇章。
跨越12公里的“日常奔赴”
在南寧市大塘鎮(zhèn)那梨村那提坡,提起黃紹楊,村民們總會感慨:“這女婿,比親兒子還親!”2019年,黃紹楊的岳父因年事已高癱瘓在床,生活無法自理。彼時,岳父的兒子因中風在南寧石子塘醫(yī)院康復,孫子需貼身照料,三個女兒中,大女兒已經去世,黃紹楊的妻子成為了最年長的姐姐。看著臥病在床的老人,黃紹楊沒猶豫:“老人養(yǎng)了女兒,我們就得擔起責任。”
從此,每天中午11點,他準時跨上摩托車,與妻子一同從那提坡出發(fā),沿著蜿蜒的村道騎行12公里,趕到岳父家中。送飯、擦身、倒便盆、剪指甲……這些瑣碎的護理工作,他做得比許多子女還細致。“老爺子牙口不好,飯菜得煮得爛乎;夏天怕生褥瘡,得定時翻身擦身。”黃紹楊說得輕描淡寫,卻藏著無數(shù)個風雨無阻的堅持——暴雨天車輪陷進泥坑,夫妻兩個扛著飯菜步行半小時;冬日凌晨老人突發(fā)不適,他摸黑騎車送醫(yī)……6年里,他從未缺席一天。
“傻”女婿的“真心賬本”
村里有人笑他“傻”:“又不是親兒子,何必這么拼?住得遠就算了,何苦給自己找累?”黃紹楊卻不這么想:“媳婦的父親也是我父親,現(xiàn)在他需要人照顧,哪能分‘親不親’?”在他眼中,岳父的笑容,就是最好的回報。老人愛聽壯語山歌,他就邊擦身邊哼上兩句;知道岳父惦記在外的兒子,他每天都把康復情況細細轉述。“老爺子現(xiàn)在99歲了,有時候認不得人,但看到我來,會拉著我的手笑。”說起這些,這位年逾六旬的漢子眼里泛著光。
家風無言 大愛有聲
黃紹楊的堅持,悄悄影響著身邊人。妻子心疼他,主動分擔夜間護理;兒女回家時,也會跟著一起去外公家搶著給外公揉腿、陪聊天。“父親常說,‘人老了最怕沒人管’,他用行動教我們什么是‘孝’。”女兒黃女士說。
如今,那提坡的村道上,那輛摩托車的轟鳴聲依舊準時響起。黃紹楊用日復一日的平凡堅守,打破了“女婿是外人”的偏見,更讓“孝老愛親”的美德在鄉(xiāng)間傳揚——原來最好的家風,從來不是豪言壯語,而是把“責任”藏進每一餐熱飯、每一次擦拭、每一段往返的路途中。
當問起未來,他撓撓頭:“只要老爺子在一天,我就多陪一天。女婿也是‘半個兒’,這事兒,本該這么做。”樸素的話語里,藏著最動人的深情——在12公里的鄉(xiāng)間路上,黃紹楊走出的,是一條用真心鋪就的“孝道”。





